瓷畫 - 蝴蝶(IV)

 


蝴蝶的種類實在太多了,在網路上看了一些資料,才發現可分成灰蝶科、弄蝶科、粉蝶科、蛺蝶科以及鳳蝶科。我想其中最具魅力的當屬鳳蝶科,不僅體型較大,翅膀底色以神秘的黑色為主,大部分還帶著尾巴,這樣有著優美身型、華麗斑紋的鳳蝶最能獲得人們的青睞。


 


這是一個四格蝴蝶瓷畫集錦,因為四幅畫不是同時開始,所以拖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全部完成。


 


l        X 鳳蝶



 


不知道這鳳蝶正確的名稱,有點像寬尾鳳蝶,可是寬尾鳳蝶的腹部是黑色的,這隻卻有著紅色的斑點,暫時叫 X 鳳蝶。若有知道的專家還請賜教。


 


這是四個裡面最早畫的一幅,燒了第一次後碰到電窯故障,折騰了一個多月才修好,接著燒了幾次又因為溫度太高,使得紅色燒完都不見了,直到其它的作品需要燒低溫,又把平常燒 5 個半小時縮短成 4 小時,才終於完成。



 


l        柑桔鳳蝶





 


這隻柑桔鳳蝶是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幅,雖然也碰到電窯故障,不過只燒了兩次幾乎就完成了,只剩下做藍色的條紋。



 


摘錄自網路上的柑桔鳳蝶資料:


展翅約 65 - 85 mm,翅膀表面黑色,前後翅具黃色如放射狀條紋,翅腹面米黃色具黑色條狀斑,後翅腹面有橙黃色斑分布。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 區,幼蟲以芸香科的雙面刺、食茱萸及各種柑橘類植物寄主,成蟲3 - 11月出現,飛行迅速,常見於柑橘類植物環境下活動,近幾年在野外此蝶有漸少的趨勢,在市區偶而有 一兩 隻柑桔鳳蝶飛翔,牠們的幼蟲寄主於陽台栽植的柑橘類植物上


 



l        青帶鳳蝶




 


喜歡青帶鳳蝶翅膀上閃閃動人的藍色斑紋,這是我選擇牠的主要原因。


 


摘錄自網路上的青帶鳳蝶資料:


展翅 50 - 60 mm,翅膀表面黑色,展翅時有一條水藍色的橫帶斑紋橫跨全翅,後翅近外緣有眉狀斑紋排列,尾突不明顯,翅腹面也有青帶斑紋但後翅近肛角區域具紅斑。本種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喜歡訪花或群聚於潮濕的地面吸水,飛行迅速。幼蟲寄主樟、肉桂等植物,初齡黑色漸漸轉為褐色、綠色,終齡後胸體背有一條黃色橫紋,頭胸左右側各有3枚藍色光澤突棘,腹端有一對叉狀突起,蛹為帶蛹,綠色,體背有 4 條黃色縱紋,成蟲全年可見。



 


l        樺斑蝶




 


這隻不是鳳蝶啦,是蛺蝶科的。還記得我先前畫的黑脈樺斑蝶吧,這兩種外觀近似,但是黑脈樺斑蝶的下面翅膀有著發達的黑色脈紋,其實還蠻容易分辨的。


 


摘錄自網路上的樺斑蝶資料:


展翅 50 - 65 mm,頭部黑色具白斑,胸部背板中央具白色縱線,翅膀橙色,端部黑色具白色斜帶斑,後翅翅緣黑褐色,翅面有 3-4 枚黑色斑點,雌雄差異在於雌蝶下翅中央有 3 枚黑色斑點,雄蝶有 4 枚。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為常見的種類,成蟲全年可見,喜歡訪花,飛行緩慢,幼蟲體色具黃、黑色環紋,體背有三對黑色錐柱狀突起,寄主植物為馬利筋。


安能辨我是雌雄?根據以上資料,這隻應該是雌的


 


磁磚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意的排列組合,構圖時的排列是這樣的(A),沒想到卻可以有很多種排列組合(B~H),真有趣,各位覺得哪種組合好呢?或者單獨各成四幅小畫(I)?在裱框前,給點意見吧!


                     A                                                   B               



                    C                                                     D



                   E                                                      F



                  G                                                     H



    
               I


Meissen-歐洲瓷器之始

瓷畫的發展與瓷器的歷史息息相關,瓷畫中許多繪畫的技法源自於瓷器的裝飾藝術,形成獨特的風格,流傳至今。享譽瓷器界的麥森(Meissen)瓷器廠所生產的精緻瓷器及其瓷繪樣式,是瓷器收藏者的最愛,繪畫主題與技巧更被瓷畫者奉為經典,是學習瓷畫的課程之一。


 


相信許多瓷器或瓷畫愛好者對於中國、台灣與歐洲瓷器的發展歷史早已耳熟能詳,近日發現無名的「Gary 的枯葡園」裡面有關陶瓷藝術的文章寫得非常好,非常感謝 Gary 同意引用,讓大家重溫歐洲瓷器的故事。也希望有空常到 Gary 的網誌逛逛:http://www.wretch.cc/blog/yingjui


 



Meissen-歐洲瓷器之始


 




 


16 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造成東西方物資的方便交流,而從東方引進的物品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瓷器了,它的價值等同於黃金珠寶等貴重物品。因此各王公貴族莫不以擁有瓷器的數量來作為自己財力與國力的象徵,因此當時很多貴族家中都有自己的瓷器室。


 


但是中國或日本瓷器的取得不易,又常常受制於人。因此許多國王就開始想到不如自己來製作,一方面可以炫燿國力,一方面也可以銷售,賺進大把的鈔票。但是因為一直未能解開瓷土的秘密,因此只能製作出類似的軟質瓷器,而不能製作出真正的硬質瓷器。


這個秘密直到 18 世紀初期才在德國麥森解開。


 


18 世紀初期統治當時德國薩克森大公國兼任波蘭國王的奧古斯都二世,非常有企圖心,有個綽號叫強王(the strong),非常具有審美觀又對知識有無限的渴求,對於瓷器的興趣非常的濃厚,在德勒斯登的宮殿中有超過五萬件的收藏,因此非常希望能領先各國找出瓷器製作的秘密。


 


剛好一個從鄰國逃亡來的年輕煉金師貝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在強王的全力支持與強大壓力下,僅僅 3 年時光,就於 1709 年達成任務,在德勒斯登發現高嶺土,並找到安定製瓷的方法。欣喜的奧古斯都二世立刻在亞伯特成立了皇家工作室,開始了麥森璀璨的一頁。但 Bottger 往後人生卻十分淒慘,為了怕他將製瓷的秘方洩漏出去,國王將他軟禁在城堡裡,只能日夜的製瓷,37 歲就因為過勞和酒精中毒而告別人世。


 


早期麥森窯並沒有專門的彩繪技術人員,直到 1720 從維也納請來畫家海洛特Johann Gregor HoroldtMeissen 也正式進入彩繪時代。


 


海洛特及崑德勒(Johann Joachim Kändler)二個人,一個是奠定麥森彩繪風格,一個奠定麥森的雕塑風格,他們的成就,讓 18 世紀前半被稱為「麥森的時代」。


 


海洛特運用各種鮮豔的顏色,描繪東洋的風情,充滿了對異國風情想像的華麗風格,成為歐洲各窯廠競相仿效的樣式,對後來的歐洲瓷器影響深遠。最著名的作品有「印度之花」、「德國之花」等。


 




 


雕刻家崑德勒於 1733 年加入,麥森開始了瓷器人像的製作,各種可愛的動物及人物像,都受到當時仕女的歡迎。


 


另外,將浮雕的技法運用在平面盤飾上的技巧,也是崑德勒對麥森及歐洲瓷器的重大貢獻,「天鵝」就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將天鵝、蘆葦、流水、希臘神話等主題刻畫在盤飾上,搭配畫龍點睛的彩繪,讓瓷器有了不同的生命力。「天鵝」也是 18 世紀三大餐瓷組之一。


 


18 世紀前半可說是麥森的世紀,但 1756 年的七年戰役,讓麥森窯不得不關閉,且由於人員的四散,也讓各種製瓷技法流入了歐洲各國。直到後來從法國請到雕刻家阿契才重振雄風。


 


時至今日,麥森在歐洲瓷器界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日本的票選中,是世界瓷器的第一名。它純白的瓷胎,典雅細緻的彩繪,美麗的造型都是它歷久不衰的原因。